蛇年新年前夕,成都双流区彭镇的老街上,茶馆老板李强拎着铁壶络绎于木桌间,壶嘴喷出的白雾氤氲升腾,与屋檐下的红灯笼交相辉映。这座始建于清代的观音阁老茶馆,在新年将至时益发繁忙——本地白叟围坐闲话家常,外地游客举着相机记载烟火气,而李强一直守着那碗“一块钱的老茶”。
走入茶馆斑斓的木门,青石板地上满是年月痕迹。榫卯结构的木制修建透着古意,老虎灶和蜂窝煤朴实无华。再配上旧式的竹椅和长条桌,一套印着“观音阁”的三才盖碗,以及本地茉莉花茶,老成都的滋味扑面而来。“这儿不仅是一座茶馆,更是活前史。”李强说。
近年来,观音阁老茶馆因其共同的前史气氛和修建风格,成为拍照爱好者的“打卡圣地”。2024年,这座老茶馆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明遗产维护奖优秀奖。接近新年,不少拍照爱好者特地来到这儿,用镜头记载下茶馆里的年味和情面。
“这儿的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故事感,尤其是新年期间,红灯笼、春联和老茶客们的笑脸,特别生动。”来自重庆的拍照师刘洁说,她已接连三年来这儿拍照,“如同一点都没变”。
刘洁将镜头对准76岁的老茶客尹双全,记载下他悠然自得的状况。说起自己成为“主角”,尹双全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话说:“没得啥子!我在这儿喝了二十年茶,不晓得被拍了好屡次,早就习气咯!”在他看来,拍照师用镜头记载下茶馆的姿态,让更多人知道,“是件功德”。
新年接近,李强现已备好了青果(青橄榄)。每年大年初一清晨,他会在每个茶碗里放一颗青果,“年轻人不明白这颗青果的涵义,但白叟们就认这个传统。”作家沙汀也曾在小说中描绘四川茶馆的风俗,“茶碗里沉一颗青果,是老茶客才懂的考究,一口苦,二口回甘,日子便是这么熬出来的。”
“20多年了,本地白叟喝茶就收一块钱(人民币,下同)。”李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1995年3毛钱一碗、1998年涨到5毛钱、2003年涨到一块,再没变过。“不能赚这个钱。”他指了指角落里捧茶享用的白叟,“有些白叟90多岁了,每天走几公里来喝茶,你说我能提价?”
李强的这份“顽固”里,藏着四川茶馆文明的根脉。巴蜀文明学者袁庭栋说,茶馆不仅是四川贩子日子的缩影,更是维系社会关系的枢纽。“一碗茶的价格,是一把测量世道人心的尺子。”现在,观音阁的盖碗茶具早已包浆,茶船上的裂缝里沉积着年月,茶客们“揭盖续水”的动静,成了茶馆里最悠长的韵律。
接近正午,茶馆更显热烈。白叟们用长满老茧的手捧着茶杯,摆着龙门阵(四川方言,意为谈天),论题从年轻时的趣事到孙辈的作业。年轻人则举着手机直播,“看,这才是成都老茶馆的滋味!”
老虎灶旁,李强换了块蜂窝煤,火光映出额头上的皱纹,与此时氤氲的雾气堆叠。在观音阁老茶馆,百年韶光仓促而过,化作茶碗里的一缕余温,暖着浮生百态,也沉积出成都的异样年味。(完)
违法和不良信息告发电话: 告发邮箱: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:86-10-87826688